創業家必修的 6 個心理學技巧

  • by

前陣子聽說已故籃球巨星 Kobe,在退休後依然堅持 4.00am 起來和女兒練球,然後再冥想一個小時,用冥想來視覺化接下來一天的行程。

我就覺得,哇,這是多誇張的作息習慣!

不過說實在,許多成就非凡的人,都有這一些不平常的習慣。有些非常早起、有些每天固定同樣穿著、有些每天早上到鏡子前對自己說些正面的鼓勵。

其實仔細想想,這些動作和習慣,說到底都是一些心理技巧,都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做的事。

而且創業這條路不能擔保你賺錢,但絕對保證能夠帶來超多心理情緒的問題需要去解決,從最常見的「拖延症、缺乏動力」,到最重要的「如何持續進步」;那類似這些非凡的習慣,用對的話,自然可以給妳帶來非常大的幫助。

所以,我在這裡從臨床經驗為你整理了個工具箱,分享幾個重要的自我管理心理學知識

一,用客觀的角度來檢視 & 管理自己

很多時候,其他人的問題出在哪裡,我們一看就知道,自己的遇到的問題卻沒辦法解決。分析問題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就算問題很清晰,我們在管理自己時,給自己出做的決定也常常沒有比給其他人出的主意來得正確。

舉個例子:

和朋友開長途車程外出旅遊,如果負責開車的那位在前一晚只睡 3 小時,你絕對會因為安全考量不讓他開車。
但是,如果今天你是沒睡好開車的那一位,你很有可能反而會說 “哎呀,沒關係啦!我可以應付啦!然後堅持選擇開車。”

另一個例子:

如果家裡有小孩在準備考試,但一直被手機分神,你肯定會訓:“讀書專心,把手機關掉收起來就不會分心了”;但當你自己在工作、考試時,心態多半會是“哎呀,沒關係,手機放一邊我也能夠克制自己的!”

再一個例子:

如果你有創業家朋友要為自己的產品下廣告,但一直害怕一堆有的沒的,你也一定會鼓勵:“別怕,努力做廣告就對了!反正不成功大不了是浪費一些廣告費,沒什麼大不了的。”但當你自己做的時候,你就會擔心“哎呀如果我親戚看到我賣這個會怎麼想,哎呀如果賣不好的話不就很沒有面子,哎呀我只是要佛系做生意賣有緣人。”

我們叫人家做,和我們自己在做的時候,往往有很不一樣的結論。而多數時候,事不關己的時候我們的決定會更正確一點。所以!這裏的提醒是,不止是在審視問題時需要用客觀的角度,就連處理問題、制定行動方案時,也應該用“對待別人” 的客觀角度來 “對待自己” 制定解決方案。

為什麼我們常常可以很明智的為他人做決定。可是,同樣的決定,自己卻反而不做?

因為有時候自己的問題我們會過度擔心。請記得,你覺得常人能做的,你就該讓自己去做。
因為有時候我們會過於自信。請記得,雖然我們是自己故事裡的主角,但不是超人。

在自我管理和商業決策的時候,很重要的心態就是要接受“自己不是例外”

當我們聽到一些新的好方法時,直覺反應常常都會是——
“這很有道理,我明白為什麼在其他人身上管用,但不適和我,因為…”
請別掉入這個思維陷阱

要打破主觀的思維,你可以強迫自己用客觀的問題來問自己:

“如果我又個員工的能力和性格都和我很像的話,我會不會在他身上採用這個方法?”

這時妳就能有個比較客觀的答案了。希望在文章接下來分享的一些技巧,你都可以用這個方式問自己一遍。

當然當然,如果你一直發現自己沒辦法很客觀的做判斷的話,這裏還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 和。其。他。的。人。討。論!
「商業導師」、「顧問服務」、「Mastermind Group」之所以這麼流行這麼有效,就是因為他們是創業家捕獲客觀意見的路徑嘛!

“It’s hard to read the label, when you are inside the bottle.”

二,用“燃油”的觀念來看待堅持的毅力

在奮鬥的人,常常都會害怕自己喪失堅持下去的動力。

—— 設了個減肥的目標,維持了 3 個星期,結果就放棄了。
—— 要寫個部落格,結果 3 個月過後就不想寫了。

要能夠克服 “3 分鐘熱度”的問題,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糾正對「毅力」這個東西的認識。

很多人會覺得意志力就像是蠟燭一樣,當你設下一個目標時就會開始燒;如果燒完了目標還沒達成的話就沒救了。

有些人甚至會把毅力問題視為性格問題,覺的有些人意志力的蠟燭就是燒得比較快。換句話說就是覺得毅力這東西有人有,有人就是沒有。

錯!

與其說是蠟燭,「毅力」其實更像是汽油。每個人的油缸容量的確是不一樣,有些人一次加滿可以走 200km;有些人只能續航 60km。

但是,別忘記,汽油用完了,是可以去加油的,而不是整輛車丟路旁。

一個人無法堅持達到目標,

不是車子出了問題,

只不過是沒學會怎麼加油而已。

學會為「動力加油」:

i) 望梅止渴

試問,當你能夠很鮮明的記得奮鬥的目標時,會不會比「盲目奔波」的感覺有動力呢?

會!

但在努力的過程中,你現在有沒有每一天、每個小時都把目標留在思緒中呢?—— 很難吧。
那,為什麼不做呢?

把目標吊在眼前的方法有好多。
有些人,為了要存錢去旅遊,就把目標景點的照片設為手機屏幕。
要買衣服時拿起手機看到巴黎鐵塔的照片,想起想要存錢,就忍下了這筆花費。

有些人想要減肥,就把擁有自己理想身材的模特兒的照片貼在冰箱上。當嘴饞想打開冰箱找點零食時,看到貼在冰箱的照片就會提醒所設的目標,硬生生的把這個慾望咽了下來。

記得目標這件事,最長被提倡的方法就是做個「夢想板」「動力板」掛在床前、工作桌旁。

「夢想板」= 找一些圖片,能代表達成目標後能夠得到的憧憬的生活,
把「夢想板」掛在一直看得到/顯眼的地方,讓自己可以不斷的以望梅止渴受到激勵。

這招確實廣泛地在直銷業務界流傳,個人每次想起其實難免有些疙瘩,不過這個方法卻很有效果!建議大家別計較,“敢敢用”。

夢想板例子

ii) 臥薪嘗膽

如果越王勾踐當初有打印機的話,他大概不用抱著食物中毒和脊椎退化的風險臥薪嘗膽,直接把吴王的臉打印出來,黏在牆上,每天看就可以達到激勵自己的效果了。

為動力加油的第二個方法,就是用對「失敗」、「敵人」、「對手」的厭惡,來激勵自己。

心理學研究很早以前就知道一個現象,就是負面情緒對人的強度比正面情緒高出許多:

  • 失去一塊錢的痛,比獲得一塊錢的喜還要來得強烈;
  • 輸一場比賽的傷心,比贏這場比賽的開心還要來得強;
  • 失敗得屈辱;比成功的光榮感來得更強烈;

PS:這也是為什麼一段親密關係要維持下去,人家說正面的互動和負面的互動要多於 5:1 才能達到平衡。因為一次吵架的毀壞性是大於 5 次約會看電影的快樂。

想要有效的激勵自己,可以把自己想逃避的、厭惡的結果,找個示意圖黏在牆上。每次看到,就能夠激發前進的動力。想開創副業的人可以把老闆的臉打印出來,在經營生意的人可以把對手的商標黏在牆上,想減肥的人可以用前任的照片。

但是,請注意這點。
太依賴負面情緒機動有可能會造成自己走歪。敵人在東,不代表自己的目的地在西。還是要認清自己的理想目標是什麼,而不是一味的衝。
要知道,負面情緒雖然能夠刺激你行動,但這個行動是不具備方向的。
例:想要健康的身體,卻用“討厭人家笑你肥”來激勵自己的話,會驅使你病態般的節食瘦身。結果,用各種不健康的方法來消脂,很努力,也真的病瘦了,卻是離自己的初衷越來越遠。

iii)獎勵自己,也慶祝成功

小時候,媽媽會用「鼓勵卡」或「小貼紙」來鼓勵我們乖乖聽話。收玩具、準時睡覺、寫功課等,說定了有做到就可以換個「鼓勵卡」,然後累積了多少「鼓勵卡」就可以換某個獎勵,比如說冰淇淋、玩具等。

這在心理學其實是很基本的「行為管理工具」,用獎勵來培養一些好行為。

在成人的世界,設立獎勵是有幾個重要的要點的。

iii-1) 把長期目標拆成短期目標,在短期目標上配上獎勵。

我們通常設下的目標,都是很遙遠才能達到的。
目標太遠,就很難有前進的感覺。每天向目標邁進 0.1% 說是進步, 但身處其境的感覺比較像是在原地踏步。

沒有看到進展,是很容易讓人覺得心灰的。

把長期目標拆成短期目標,也就是,把一個 100% 的長期目標拆成十個 10% 的短期目標,然後在把短期目標搭上獎勵。這樣一是讓自己可以感受到前進,二是可以看著那個獎勵望梅止渴。

比如說你這 10 個月想從送外賣上多賺 10 萬塊錢。那預期盯著這 10萬的大目標,不如改成一個月要賺 1 萬一,然後如果達成目標的話月終把多的這 1千塊花掉買一些平常不會買的東西來獎勵自己。這樣才不會在剛開始的熱忱退下後(多數是第 2-3個月)覺得 10 萬這個目標比山高。

iii-2)獎勵綁在「行動目標」上,而不是「成績目標」上

獎勵是很好的「行動管理工具」,但他不是成果管理工具,不應該和成果綁上。

給個比喻,我的目標是通過每個月往指數股存「1,000元」,目標是一年後可以在 3% 的回酬下有至少 12,300 元。

我可以控制我自己每個月存錢這個動作,所以這是行動目標
但我不能控制指這個投資一年後賺多少錢,這是成績目標

試問,如果因為股市剛好大跌,投資指標沒達到我想要的投資回酬,我每個月省吃儉用存錢的努力就不值得讚賞了嗎?不讚賞我下一年就不幹了,把錢都花掉及時行樂就好了。

減肥也是一樣的道理,多數人都把「成敗」和獎勵的心態綁在「成績目標」上,但體重的改變和努力的比例並不是正比的,更何況體重和健康甚至和身型也都不一定行程正比,所以把成就感綁在“減下 N 公斤”這個「成績目標」上,其實是個很倒米的方法,是自找挫敗感而已。

正確的做法是,把成就感和獎勵綁在“我一個星期有做 3 次至少 30 分鐘的有氧運動”這類的「行動目標」,這樣才能夠維持持續努力的動力。

不是,「我這個星期減了半公斤,所以我好棒」;
而應該是,「我這個星期有按照目標運動 3 天,每次 30分鐘,所以我好棒。如果我能維持下去的話,每 3個星期我獎勵我自己去按摩一次。」(完全不考慮體重、身型,這些控制不了的成績目標)

“努力”在人,成事在天嘛。(這篇我們不聊商業判斷、策略擬定等等)
如果一陣子後沒達到理想的成績目標的話,該做的是調整行動目標(例:一個星期要運動 5 次! 每次維持 1 個小時)

創業也是這樣,
比如說,我想把《解放君日記》變成一門賺錢的生意,那這個可能是要 2—3 年的功夫 =「非常遠的成績目標」;那短一點的目標,是把它弄成一個大家會持續追蹤的自媒體,那這可能也是要 1—2年的功夫 =「還是很遠的成績目標」。
把這個長期的成績目標,用個短期的行動目標配上就變成:我今年要在《解放君日記》刊登至少 27 篇「對創業家有用的心理學技巧」的文章,這個就是「行動目標了」。如果做到的話,我就買個咖啡機來獎勵自己。

想深入的了解目標設立的方法,可以參考我們之前寫的這篇 SMARTER 目標設立

三,用儀式、環境來控制無法控制的事

有些心理狀況,是我們無法刻意去控制的。
專注狀態(心流)是一個例子,喜怒哀樂常常也是個例子,擔心的念頭有時候也是個例子;但最好的例子,莫過於睡意這個東西。

大家都希望躺在床上就能馬上睡著,可是睡意這種東西有時候就是請不來,更可怕的是有時候明明很睏,可是一躺在床上就睡不著了。

要控制這種沒辦法直接控制的心理狀況,很重要的一招就是通過儀式。

用儀式來控制自然的心理狀態

這所謂的儀式包括睡前儀式,在每天睡覺之前固定的做一系列慢慢讓自己放鬆的事。

比如說,先洗個澡,刷個牙,放個輕音樂,看半個小時的書,然後等睡意來了再上床。

睡前儀式的目的就是要不斷的告訴你自己的潛意識 “要睡覺了喔,要睡覺了喔,放鬆喔”,幫助入眠。

想要讓自己在工作中時可以有效的進入心流狀態,儀式也很重要。

洗個臉,泡個咖啡,看看日誌今天預設的目標是什麼,決定要做那樣工作,打開電腦,開工。

儀式感對很多人都很好用,這也是為什麼在居家辦公的這段時間,有些人還是會穿襯衫長褲在自己家裡對著電腦;也是為什麼許多新創明明就是一人公司可是還是會要去租共享辦公室;為什麼明明自己是老闆還是會訂下自己的工作時間;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明星運動員在上場之前都有自己的賽前儀式。

儀式很重要,環境更重要。

說個故事,之前在兒童診所看診時,我的兒科專科醫師就唸過了一次:“你的桌子這麼亂,過動症的小孩怎麼可能能夠專心的和你交談呢?”

從小到大,我的書桌、辦公桌、房間,都是蠻亂的。但是,如果今天我需要很認真的準備個考試、或處理個什麼很需要專注力的工作,我都會喜歡把工作環境整理起來(或把雜物藏起來:小的丟進抽屜,大的放在地上,工作桌上眼不見為淨就夠了嘛!)。

雖然一向來都認為混亂的環境對我的影響不大,可能最多對我的總專注力的影響 2—3%,可是有時候就是需要那最後2—3%,況且這個 2—3%如果乘以 100 個工作小時,那差別就很大了。客觀的來說,研究有顯示大腦雖然可以自動排除雜音,但這也是會消耗能量的。所以,就算你在混亂的環境裡做工還能夠 100% 的專注,你最後也一定累得比較快,何必呢。

環境+儀式:

要最有效的控制無法直接控制的心理狀態,就請固定的在同一個地方,做同一種事。

要有最佳的睡眠品質,就別在臥室內做睡眠和房事以外的事。讓身體記得,臥室是個放鬆睡覺的地方。

不想在家裡也想公事,那就別把工作帶回家。你開始把工作拿到家裡繼續做,那日後你在家這個環境也就比較會在想工作上的事情了,需要加班就在公司加班,做不到的話就(往下看)。。

分化出休息 & 生活 VS 工作的環境和時間

如果沒辦法硬是需要居家辦公的話,建議把工作和休息的地點分開。可能是不同房間,可能只是不同的桌子,不然就只是用不同的筆記本。

工作做一半,要休息?可以,換個房間。

休息夠了,要專注工作,好,回到工作室。

這樣做,可以幫助自己在該專心時能夠專心,在休息時能夠完全放鬆。

時間也是,比如說,硬性規定自己晚上 8pm 過後不准想和處理工作的事情,可以讓該休息、該睡覺的時候充分的讓腦袋充電。

四, 反思來加速成長、更正方向

就算我們重複努力的做一件事,並不代表我們會不斷的進步。

給你一個重複不代表進步的個人例子:
我這 2 年,每天都沖手沖咖啡來喝,可是現在的做法和 2 年前一摸一樣,沒有什麼新技術,每天都是重複動作,咖啡味道也沒有隨著這 2 年越沖越好喝。但是,如果我每一次沖完咖啡時,我都花個時間注意一下這一次的味道如何,會不會太苦/太酸,我或許就會去研究水溫、顆粒大小、沖泡方式對咖啡的影響,沖泡技術才會有機會增長。

學習和成長並不是從勞力生長出來的。

反思是成長的種子,

刻意練習是為這個種子的灌溉。

如果你希望你智慧的花園長得茂盛的話,

那固定的反思時間就很重要。

固定的反思很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多數的創業家、高成就人士常常都會有一本日誌,在日誌中做每日、每週、每季度的反思。

例如:

  1. 上週有什麼重要的事件嗎?
  2. 有什麼東西我做得很好?
  3. 有什麼東西我做得不到位?
  4. 未來需要設立什麼機制、做出什麼改變嗎?


有時候進步現況所需的行動是很簡單,很實際的。

例:
定時做出反思:這一個月工作狀態不好,搬家後都就沒辦法專心寫部落格。
分析問題:想想大概是因為沒有很舒適的辦公桌,要開始寫文章時還需要先把餐桌清好筆記本架好。
解決方法:買一張桌子專設為辦公桌,把這空間留給工作不弄亂。
結果:拖延心態緩解了,容易讓自己寫文章了,問題解決!
下一個定期的反思:我在最佳狀況了嗎?還有哪一點還是是可以再進步的呢?
用反思來更正方向:

我常覺得,最可憐的創業家並不是無法堅持的創業家,而是那些很努力、重複做這一件不可能會成功的事情的創業家。

許多人給新手網路創業家、部落客的建議是:“別想那麼多,做就是了。”

這個說法我還算贊同,開始時有個大方向就好了,但在前進的同時也需要搭配上定時的反思。

  • 為什麼我沒有客源/讀者。
  • 為什麼我又讀者可時沒辦法賺錢。
  • 為什麼我沒辦法留住客人/讀者。

不斷堅持往錯誤的方向衝的人,最後也不過是到了錯的地方。

備註: 
我們常常誤以為放棄是一件壞事,但我們忘了「放棄一個方法」和「放棄一個目標」是兩回事。當你的反思發現「寫 xx 內容」並沒有賺錢的機會時,為何不放棄這個方法,用其他方法來達成網路「創業賺錢這個目標」呢?

五, 為結果附上全責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目標只要設得夠高,不如意的事情就保證會很多。

創業路上或許得不到家人的支持,
運動項目上得不到教練的認同,
存錢的目標每次被周邊的人的消費給影響,
運動的規律被天氣打壞,
正有衝勁時不巧生病,
想往前衝但團隊不給力,
付出許多但客戶不領情。

我們都知道怨天尤人不好,但我們都有怨天尤人的時候,尤其是當抱怨很合理的時候。
“誰能夠知道疫情會出現,害我一盤本來好好的生意也虧了”。

理由很合理,可時對未來一點幫助都沒有;如果我們覺得問題的因由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那我們也等於承認了我們沒有改變問題的主動權。

試問,如果 2020年 2月當初你就知道疫情會如此嚴重,試問接下來的 2 年你所做的決定會完全不變嗎?比如說,縮小開支、專攻外賣、跟房東談判縮減助金等等。當餐飲和旅遊業受重擊的這 2 年,還是有成功復盤的少數人,他們又做對了什麼東西呢?

硬是為自己不能控制的事負上責任後,才會有學習點,才能夠為下一次無法掌控的大災難做準備。

再來幾個快速的例子:

“身邊沒人支持我” —— 找出怎麼在沒人支持的情況下成功。

“沒辦法堅持” —— 學會怎麼堅持。

“團隊不合作” —— 怎麼領導團隊。

“我不會某某” —— 學,不然就像方法繞過。

“沒運氣所以” —— 這是風險管理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都知道結果欠佳不是自己的錯,可惜生活中沒有法官給你求情,所以只有結果,沒有對錯。

只有拒絕扮演命運的受害者,才能找到掌控自己命運的把手。

六, 如何抗壓、抗過勞

創業是個馬拉松、減肥是個馬拉松。把這些大目標比喻為馬拉松其實非常的恰當,因為應付這種很考毅力的目標,策略和跑馬拉松也真的很相似。

奮鬥的強度 vs 努力的持久度

大多數人在往大目標前進時,一開始就會仗著熱忱沖。
寫部落格的人可能一開始一個星期每天寫一篇文章;減肥的人可能剛開始每天運動 2-3個小時,同時還會加上極度的節食;學吉他的人一開始可能 一天練 3-4 個小時。

這個做法就好比在跑步時一開始就盡全力衝刺一樣,適合短跑,但跑馬拉松的人才不會這麼幹。

研究顯示在跑步中的衝刺,最高的輸出只能維持 30秒。

這也是為什麼在馬拉松比賽當中,選手們都會照著自己可維持的速度跑,而不是一開始就全速往前衝。而且就有好多案例是因為選手“太貪心”前面衝得太快,而造成後續無力,結果輸了整個比賽。

努力的節奏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可以負荷的節奏。

要成大事,不在乎你這一天努力了多少;在乎的是你這一年努力了多少。
如果一開始太貪心,透支了今天,還要花上 2—3 天回氣,其實得不償失。

我有個 Mastermind Group 的團員,在自己生意上不斷的給自己添加工作,搞得自己常常需要熬夜、週末趕工,然後每兩個星期都會過勞一次,也就是連續 2-3天提不起勁來做事。這樣進度不但沒有很多,創業的快樂也大打折扣,得不償失。

我也有病人全心投入事業,職場上也爬得很高,但因為罔顧了職場外的生活,人際、情緒、甚至身體健康都欠佳,結果多次職場上一有比較大的打擊都要來精神病房休養個 1-2星期 —— 到最後因為精神狀況不好,還不是連事業也被影響,怎麼算都划不來。

所以,請客觀的計劃自己努力的節拍(也順便複習第一個要點——用客觀的角度來管理自己)。

我們都知道別人沒辦法維持一天工作 16個小時,但我們在有衝勁時就總覺得自己是超人,硬是要把動力用完。每個人的“體質”不用一樣,但請客觀的安排努力的節奏,記得留一點點力氣給明天。

刻意的休息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休息也是情緒的加油站。

這個講法大家都知道,可是,從我的靈床經驗來看,認真看待休息的人少之又少。(不排除這是個抽樣偏誤,可能認真休息的人都很健康,所以都不需要心理治療。)

我發現,成就越高的人,往往對休息的認真程度越高。

話說, Netflix 創始人老闆 Reed Hastings 在 Netflix 開始實施「無限假期制度」的時候,晚上常常會交替的發兩個惡夢 ——「無限假期制度」讓員工想休多少假,就休多少假,所以 Reed Hastings 第一個噩夢當然是怕沒人來上班,但是他第 2 個常發的惡夢就有趣了,他會夢到全公司都不敢拿假期,結果每個人都在公司裡都像殭屍一樣無精打采。

這個小故事有兩個有趣的重點。
1)多數的人在沒有明文規定可以拿多少天假期時,常常會不敢或忘了休息。

2)大公司的老闆對休息的認真程度如此之高,知道員工如果沒有足夠的休息,會摧毀創造力和生產力。

回到休息是為自己加油這個比喻:適時的為車子打油雖然需要暫時停下來,但不難也不很耗時。相反的,如果貪心一次走太遠,車子拋錨後你反而要手動的把車子推到下個加油站,這可就耗時耗力了。拋錨的車子就好比燒盡了的意志力、好比過勞、好比憂鬱症、好比生體健康出問題、好比家庭親情出問題,這些都是工作狂可能的下場。

生活的壓力越大,我們就應該更注重休息的重要性;奮鬥的強度越高,休息的強度自然也應該增加。不吃飯怎麼做事?不加油怎麼開車?不休息怎麼奮鬥?

如何休息本身也是一門學問,而好好休息的第一步就是要正視他的重要性。


【另外的輕鬆的內容每月都會有,通過 Email 為您送到!】

訂閱我(柏廷)的電子郵件吧!

每個月我都用電子郵件分享一篇輕鬆的小文章

分享一些又有趣、又可以培養商業思維的小故事。

    一個月一封 Email~ 輕鬆的培養網路創業的商業思維~!

    今天的這篇文章說實在,內容有點重。
    平日我們在看診時,都儘量會專注在一個問題、一個要點或一個技巧,這樣能讓來訪者比較容易消化。我寫了一個系列的文章 《創業家的 Therapy Notes》內地內容節奏就是類似這樣 —— 一個問題,一個方法的處理創業生活上會遇到的種種問題。有興趣的可以追蹤去看看。

    不過,如果你比較喜歡這種長文,也請在下方留言好讓我知道哦!感謝 =)。